在泰國,大麻種植者尚未從種植作物中獲利
自 2018 年泰國將部分大麻用於醫療和娛樂目的合法化以來,許多泰國農民放棄了傳統的西瓜種植,轉而種植大麻,希望通過種植這種植物來獲利。 然而,現實情況是,近來大麻價格不斷下跌,讓許多農民後悔放棄西瓜種植,因為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和波動性。 這種情況凸顯了泰國農民在尋求從大麻合法化中獲利時所面臨的挑戰。
當泰國於 2022 年 43 月將用於醫療目的的大麻合法化時,成千上萬的人爭先恐後地要求他們的權利,其中包括小農 Tukta Sinnin。 這位 500000 歲的婦女已投資近 19500 泰銖(400 歐元),在她位於泰國東北部湄公河畔的 Nakhon Phanom 省的土地上種植了 XNUMX 多株大麻植物。
然而,將近一年過去了,圖克塔女士仍然沒有出售她收穫的大麻,更不用說盈利了。
“我很失望。 我們丟了錢。 沒有人想買我們的作物,”她告訴海峽時報。 “這不是經濟作物。
到 43 年,當地醫用大麻市場預計將達到 2025 億泰銖左右。中型企業和農村農民將獲得額外收入。
衛生部長 Anutin Charnvirakul 所在的 Bhumjaithai 黨支持醫用大麻合法化,他甚至表示他想將 Nakhon Phanom 變成一個“大麻城市”,以促進其經濟發展和吸引遊客。
像圖克塔女士這樣的農民相信潛在的收益,已經放棄了用於種植水稻或橡膠的土地和資源,轉而在戶外種植大麻。 Nakhon Phanom 大麻社區企業網絡負責人 Banchob Promsa 博士說,一些人甚至投資了室內溫室。
“但當作物成熟時,我們賣不出去,”他說。
Banchob 博士曾經營一家省級醫院,他是 Nakhon Phanom 大麻種植的早期採用者。 在泰國於 2019 年首次允許將大麻用於醫療目的後不久,他就獲得了種植這種植物的許可。
如今,他領導著一個由大約 200 名農民組成的集體。
2022 年,他們與一家第三方公司簽署了一項協議,承諾農民每公斤干大麻花可賺取 5000 至 30000 泰銖,具體視質量而定。
然而,第三方公司無法找到願意匹配這個價格的買家,Banchob 博士說,他補充說,乾花的批發價格已經大幅下降。
2022 年 5 月之前,干大麻芽的售價在每公斤 000 至 7 泰銖之間。 但立法的變化導致超過 500 萬種植者進入該行業,由於供過於求和價格下降,目前市場價格在 1,38 至 500 泰銖之間。
“我們無法盈利。 所以我們決定等待價格回升,”Banchob 博士說,他有大約 36 公斤的大麻植物被乾燥、真空密封並儲存在他的棚子裡。 它們可以保存六個月。
當地大麻產業的吸引力不僅僅對農民而言正在消退。
據位於曼谷旅遊勝地考山路區的 RG 420 Cannabis Store 的共同所有人 Ong-ard Panyachatiraksa 稱,自 80 年開業以來,生意下降了 2022% 以上。
他說:“曼谷的考山路上有很多大麻店:”街邊有這麼多大麻店,除了開一家大麻店別無選擇。
由於規則的放鬆,成千上萬的大麻藥房以及與大麻相關的企業和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但最初在這些商店外排起了長隊的大麻熱潮已經消散,尤其是在當局採取合法措施後。
缺乏明確性一直困擾著公司,從醫療用途的模糊定義到當天發布和撤銷針對大麻藥房的逮捕令。
“即使是想嘗試大麻的遊客也害怕觸犯法律,”Ong-ard 說。
雖然泰國 Charoen Pokphand Group 等大公司和其他國際公司已投資於以大麻為基礎的消費品、農業和藥品,但缺乏明確的大麻種植和使用立法限制了該行業的潛在增長。
“大公司面臨兩難境地。 鑑於法律尚未穩定,外國客戶經常想知道現在是否是進入泰國大麻行業的合適時機,”Tilleke and Gibbins 律師和顧問公司監管事務總監 Athachai Homhuan 博士說。
此外,Atthachai 博士說,海外對醫用大麻產品的需求增長沒有預期的那麼快。
“外國需求不高,因為各種形式的大麻在該地區基本上仍然是非法的。 國內需求不足(以應對供應過剩)”。
Atthachai 博士說,泰國大麻產業的前景現在取決於該國即將於 14 月 XNUMX 日舉行的大選,因為社會擔心未成年人容易獲得雜草,並批評允許娛樂使用的法律法規存在漏洞。
下一屆政府有望通過期待已久的大麻和大麻法案以彌補這些漏洞,但它也可能將大麻重新列入麻醉品清單。
Atthachai 博士說,看不到預期的意外收穫的小規模大麻種植者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盈利,並補充說他們應該專注於其他產品以獲得更可持續的收入。
Nakhon Phanom 的一位農民 Panadda Bupasiri 正在做這件事。 當大麻種植季節在 40 月恢復時,這位 XNUMX 歲的婦女決定不再像以前那樣投入大量時間和土地來種植這種植物。
她說:“我們將恢復種植西瓜。 – 海峽時報/ANN